中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玉东院士手外科医学团队简介

发布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6-09-13

1.团队基本情况和业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学科在国内处领先地位,国际先进地位,其中“臂丛损伤诊治和基础研究”处国际领先水平,周围神经显微外科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地位。该单位是教育部重点学科、211-Ⅲ期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手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手功能重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周围神经显微外科重点实验室、中华手外科杂志编辑部和总编辑所在地、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主委单位(名誉、现任、侯任、顾玉东、徐建光、劳杰、徐文东),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主委单位(徐建光)。在组织移植(足趾、皮瓣)、周围神经损伤与卡压的诊治、手功能重建学科建设中,先后获国家级奖7项,省部级奖11余项,在全国卫生科技中发挥领军作用。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臂丛神经损伤研讨会,反响热烈。现在承担着多项国家973、985及211重大课题,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卫生部、上海市、中华医学会等数十项重大课题。积极开展“急性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拇指与手指再造”、“手部复合损伤之皮瓣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之修复”和“臂丛神经损伤之诊治”等多方面临床与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中60年代建科初期,建立清创常规、随访检查制度,1000余例手外伤感染率仅2.5%,达国际先进水平。

1966年首创足趾移植再造拇指。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5年设计二套供血系统及新的血循危象分类与处理,使足趾移植成活率提高。至今已移植400余例,成活率达98%,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先后获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甲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1973年与国外同期首创下腹部游离皮瓣移植,1978年胸大肌皮瓣获卫生部乙等奖,1983年小腿外侧皮瓣获上海市三等奖。1985年静脉干动脉化皮瓣,1989年尺动脉皮支皮瓣,1992年鼻烟窝皮支皮瓣。上述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贰等奖,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1996年)。1980年首创静脉蒂动脉化游离腓肠神经移植治疗长段神经缺损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5年)。1970年起对手臂麻痛及肌萎乏力的周围神经卡压征,如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治,肩胛背神经、尺神经卡压、桡神经卡压等进行了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

1960年代初开始进行臂丛手术探查、粘连松解与修复。1970年首创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1986年首创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难治性臂丛根性撕脱伤。上述成果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贰等奖。与此同时,该科十分重视显微外科基础研究,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了大白鼠断肢再植、鼠耳再植、大白鼠足趾移植模型。血管吻合后血管内皮细胞愈合机制,血管平滑肌Ca-ATP酶、血液凝固及抗凝系统变化,tPA溶栓及激光缝接血管等研究,上述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1998年)。

现在,手外科为华山医院特色之一,吸引了全国各地病员,同时也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曾获“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先进集体”和“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科带头人顾玉东教授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及全国劳动模范、科技功臣,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成为医务人员的楷模。

华山医院手外科一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基金、美国中华医学会基金、上海市科技领先学科经费,在手外伤的防治、组织移植成活率及功能的提高、臂丛损伤的诊治及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该领域的研究与临床首创性工作包括: 1970年的膈神经移位,1986年的健侧颈7移位,1996年的进胸切取长段膈神经移位,1998年同侧颈7移位,2004年肱肌肌支移位,2007年的旋后肌支移位。上述贡献已使华山医院手外科的学术地位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2.主要研究方向

1)手功能重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周围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防治;电刺激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2)周围神经卡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周围神经卡压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3) 臂丛神经损伤,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提高臂丛损伤疗效相关的基础研究水平(1)健侧颈7移位术后大脑功能区域转换机制的研究(2)肌皮神经肱肌肌支及皮支移位重建正中神经功能的研究。4、手功能先天性畸形的研究及治疗

3. 团队带头人和核心成员

顾玉东院士  劳杰教授  徐文东教授  王涛主任医师  方有生主任医师  

刘靖波副主任医师  关文杰主治医师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