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转载 信息公开
  • 重点人群残疾预防知识普及率调查

    尊敬的市民朋友:为了解重点人群残疾预防知识普及情况,全面评估重点人群残疾预防知识宣传普及取得成效,进一步提升重点人群残疾预防意识,广东省残联组织开展重点人群残疾预防知识普及调查。受访对象包括0-6岁儿童、7-17岁青少年、新婚夫妇、孕产妇、婴幼儿家长、老年人、高危职业从业者、伤病者、残疾人等9类重点人群。您可以通过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调查问卷页面,按照提示填写问卷,提交您的宝贵意见。本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请您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填写,您的意见和建议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并将总结提炼吸收到相关工作政策之中。对您的支持与配合,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 深圳市人民医院2025年1-2月论文成果获丰收

  • 科研新突破!深医团队合作发表首篇《Cell》

  • 2024年深圳市医学人文建设十大目标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决赛及优秀案例分享暨医学人文培训(第四期)成功举办

  • DeepSeek助力深医AI应用全新升级 医疗服务迈入人工智能大模型新时代

  • 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与协和医院团队合作“三名工程”正式启动暨疑难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成立

  • 更多>>
  • 【南方都市报】深圳同日两次启动“空中120”,一单“驳回”,一单马上飞

    南都讯 记者谢萌 春日好景正当时,爬山赏景自然是市民出游的热门选项,但一不小心,出游计划就可能变为“医院打卡”。3月22日(上周六),深圳120接到多起户外伤求助电话,其中两起分别发生在塘朗山鲲鹏径区域、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牛奶排区域的救援,由于伤者所处位置特殊,深圳120均启动了“空中120”救援机制,其中一单签派未通过,另一单则马上派出直升机实施救援。深圳市急救中心提醒,市民出游应避免去未开发区域,运动量力而行,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也避免造成公共救援资源的不必要消耗。深圳市急救中心在每一次救援中,也会凭借专业判断,联合多方采取最适宜的救援方式。多方联动,历时3个多小时将伤者抬下山合家携手出游,不曾想途中一人受伤,一家人都慌了神。3月22日13:46深圳120接到报警,塘朗山鲲鹏径有一女子在登山途中受伤,疑似骨折。事发地树林茂密,直升机无法悬停索降,不符合航空救援标准。深圳120迅速派出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救护车,于13:55与119进行联动,请求支援。14:07,救护车到达事发地最近的登山口,急救医护人员在公园管理人员带领下一边“抄小路”奔向事发地,一边通过微信联系报警人了解伤情。根据报警人传的定位与描述,确认伤者所在位置是第八段从梅林涂鸦墙往清水河方向,急救人员查看导航显示徒步需50分钟,立即向120汇报。120经快速评估,启动航空救援机制,请轮值的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急诊科进行医疗签派通过后,立即请东部通航进行航空签派。东部通航根据报警人拍摄的视频,发现事发地树林茂密,直升机无法悬停索降,不符合航空救援标准,不予签派通过。结合报警人传给急救医生的视频显示,伤者情况相对稳定,深圳120最终决定请户外救援经验丰富的深圳公益救援队进行协援。15:08,120急救人员见到伤者。急救医生颜石新检查伤情后,判断伤者右侧胫腓骨骨折,为其做夹板外固定后,在陆续赶到的消防人员和深圳公益救援队队员的协助下,20余人轮番接力抬受伤女子下山,于16:58将其转移上救护车,于17:21送达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进行治疗。入院后,受伤女子确诊右小腿骨折和软骨损伤。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骨关节科主治医师周天翼介绍,目前患者局部状态良好,预计本周五进行微创髓内针固定治疗,“先消肿,后进行微创手术,对患者而言,整体预后效果更好”。据颜石新介绍,塘朗山梅林后山一带市民遇险的情况时有发生,市民出行应关注个人情况,调整运动速率,注意路况,避免踩空、滑倒等情况发生;如受伤,应及时呼救,做好自身安全保护,避免二次受伤。空中120,快速送在未开发区域遇险伤者入院同是3月22日下午,塘朗山的伤者救援计划刚确定,14:55,深圳市急救中心二线值班人员道:“可能又有一单!”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牛奶排区域(未开发区域),一女子从高处坠崖,自称膝盖以下知觉丧失,需要120急救。深圳120在第一时间派出救护车后,结合现场报警人反馈的情况——伤者所处牛奶排区域位置偏僻,救护车无法到达现场,且当日风浪太大,船只也无法靠近伤者所在位置,于15:25启动“空中120”救援机制,组织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和东部通航分别进行医疗、航务双重签派。15:28,签派通过。15:32,直升机起飞。15:48,航空救援人员、东部通航空勤部主任李翔到达伤者身边,快速检查伤情,做颈部、骨盆、双下肢固定。16:13,吊运伤者入舱。16:28,直升机降落深圳市人民医院停机坪,随后送达急诊抢救室。伤者进入机舱。伤者到医院时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但精神状态不佳,自述身体多处疼痛,下肢麻木。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经初步评估和CT检查后,收入EICU治疗。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陈纯玲介绍,接到急救通知后,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提前待命,迅速将伤者转入医院救治。“经排查,伤者脏器未见明显损伤,下肢感觉减退的情况也已缓解,24日已转入普通病房治疗。”陈纯玲提到,患者滑坠时,身上的背包帮她“挡住”部分伤害,头部也未受到撞击,属不幸中的万幸。“伤者也是户外爱好者,户外经验丰富也难以避免发生险情,建议市民出游时选择安全区域,量力而行”。双重签派,合理使用获赠航时不任性今年以来,深圳120急救网络医院已接收6例航空救援患者。早在2019年,深圳已经启动运行了,当时国内首个“空中120”直升机医疗救援网络。2024年7月,为进一步推动深圳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和航空医疗救援业务发展,全面提升深圳院前医疗急救能力,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圳市急救中心经与深圳“空中120”网络单位中的东部通航公司友好沟通,获赠30航时,用于深圳120院前急救、大型突发灾害事件救援和重大保障、航空医疗救援演练等业务。 获赠的航空救援航时如何用好?为确保获赠航时使用科学合理、安全高效、公平公开。深圳市急救中心已同步出台相关使用管理办法,对使用范围、使用医疗和航务双重签派审批流程以及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工作要求等进行了明确规范。深圳市急救中心负责人朱虹表示,深圳市急救中心凭借专业素养进行分析判断,联合多方力量,采取最适宜的救援方式,争取最佳救援效果。市民开展户外活动要注意自身安全,尽量避免前往未开发区域,在确保个人安全的同时,也避免不必要地消耗公共救援资源。春日风光无限,出行安全第一。如不慎摔倒或遇到其他危险,请第一时间拨打110或120电话。
  • 【深圳特区报】植入辅助发音钮,深圳医生帮助无喉患者“找回声音”

  • 【深卫在线】看病40分钟慢慢聊!深圳市人民医院开设全科教学门诊

  • 【学习强国】以科研助力护理实践,深圳成立首个护士科技服务站

  • 【深卫在线】护士也要卷科研!深圳成立首个护士科技服务站

  • 【中国青年报】深圳引进名中医团队 中西医协同治疗糖尿病

  • 更多>>
    健康科普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