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转载 信息公开
  • 让人文点亮医学、让医学更有温度|深圳市医学人文质控中心现场评价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的指示精神,2025年4-6月,在王琦主任带领下,深圳市医学人文质控中心组织开展了对深圳市六家医院的医学人文现场评价,旨在了解考察各医院医学人文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同时进一步调研《深圳市医学人文质量控制标准(1.0版)》的适用性和实操性。深圳市儿童医院积极探索儿童专科医院的人文建设,致力于打造儿童友好的人文医院。医院大力发展医务社工和慈善公益工作,通过积极链接和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开展人文关怀服务,为有需要的儿童、家庭以及医护人员提供帮助与支持,提供包括Vcare关爱空间、医护人员关爱空间爱医吧、怪兽星球CT检查室、“奇妙星期五”小丑医生查房和儿童安宁疗护等慈善公益及医务社工服务,开创了许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全国先例。深圳市儿童医院调研现场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明确提出要打造“人文型、智慧型、创新型、研究型国家高水平综合性医院”,从顶层设计上布局医院医学人文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措施,如成立“临床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和“医学人文部”以及全国首个在医院设立的医学人文教研室,率先启动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并获批成立广东省安宁疗护指导中心,编制人文接诊服务规范、凝练出“七步人文接诊法”,成功举办多届亚洲医学人文菁英训练营等,多措并举,持续深化医学人文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调研现场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聚焦患者员工两个满意度,开展医学人文建设。医院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打造重点科室特色服务,如神经外科“一站式创新融合卒中中心”、肢体矫形与重建外科“快乐病房加油站”等。此外,医院推动“六位一体”(党建元素、人文精神等设计要求)科室文化墙建设,开设“百草园”等特色科普教育基地,设立“一站式”服务点畅通患者投诉渠道,加强员工关怀深化员工“家文化”建设等,奋力打造人文为先的温情医院。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调研现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深挖中医药文化内涵,打造“中医人文+现代服务”新模式。医院注重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与传播,在诊疗过程中强调医者仁心、望闻问切与身心调和的诊疗理念,并设立“杏林春暖墙”“中医文化园”、举办中医药文化创意作品大赛等,提升患者健康素养与文化获得感。同时,医院通过评选“人文科室”“服务之星”,树立典型示范促进人文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承办“慢病相对时空深圳站”公益性医疗项目累计服务近两千名慢病患者,显著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调研现场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将医学人文与智慧医院建设有机结合,推动“有温度的智能服务”全流程覆盖。AI赋能,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推行全院“一张床”,实现对患者身体状况的闭环管理。医院还构建党建引领“1+1+N”管理体系,率先在全市开展无陪护病房标准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引入叙事医学理论,打造叙事无陪病房pro版,为患者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有效提升医患互信与服务体验。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调研现场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注重妇女儿童群体的人文关怀,倡导“全生命周期关爱”理念。以党建引领人文创建“红守护 童发展”党建主品牌开展公益义诊等服务;开办深圳市首家公益母乳库惠及3.5万名宝宝;率先开展托育服务试点工作并建成深圳首家、全国首批由公立医院自建自营的普惠托育机构等,医院在围产期关怀、儿童成长发展等服务中,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照护,不断扩展人文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调研现场此次现场评价显示,深圳市多家医疗机构在医学人文建设方面探索出多种富有特色的模式,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医患共建、专业融合、多元参与的良好局面。王琦主任表示,深圳市医学人文质控中心将以医学人文现场评价为契机,总结典型经验,推动医学人文质控标准落地实施。下一步,深圳市医学人文质控中心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深圳市医学人文建设十大目标优秀典型案例,并同步开展培训与现场观摩,持续推进医学人文建设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为打造“病有良医”的健康中国先行示范贡献力量。
  • 喜报|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团队勇夺“倾听胸外的例亮”2025年全国半决赛桂冠,剑指总决赛!

  • 深圳市人民医院隆重举行2025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结业典礼

  • 喜讯|全省第四!全市第一!深圳市人民医院在广东省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医药服务评价中再创佳绩!

  • 京深携手共谱老年医学新篇章|北京医院王建业教授赴深开展临床科研指导

  • 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开业暨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 更多>>
  • 【南方日报】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诊断新技术发布:含“深”量高

    阿尔兹海默症早期症状之前,大脑已经发生变化!2025年5月19日,由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湾实验室郭毅团队联合华大基因汪健、王晶教授团队联合发表的《Uncovering stage-specific neural and molecular progress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early screening》论文,被认知领域顶刊《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中国科学院一区,影响因子13.0)选用。论文研究表明,脑电(EEG)作为新型脑功能成像工具,在阿尔茨海默症早期筛查及干预指导方面呈现突出优势。“这意味着,在出现明显症状之前的15至20年之间,在大脑病变悄然发生之时,EEG可以帮助医生及早诊断和干预,从而减少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概率。”该项研究的通讯作者、论文的课题总负责人,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郭毅解释。此项重磅研究成果耗时四年完成,脑电(EEG)或将成为全国最早“听见”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诊断及干预手段。呈年轻化趋势我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基数大、负担重。阿尔茨海默症,令无数家庭谈之色变。据民政部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97亿,其中国家卫健委2023年的数据指出,痴呆患者约达1507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达983万,且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另外,我国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平均每人每年花费13万元,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持续进展且不可逆。毫无疑问,早期筛查的必要性将是巨大的。“我从医四十年,多数患者来到神经内科时,大多已经进入了痴呆阶段,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期”,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郭毅的心头。郭毅告诉记者,在早期筛查中,脑电的优势是明显的。一直以来,认知功能筛查量表在阿尔茨海默症筛查及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患者受教育程度和疾病影响,问卷形式的筛查客观性和准确性受限。而结构影像学检查——MRI在早期也看不出脑部结构的显著变化,敏感性不高。此外,目前判断准确率最高的PET/CT,虽然可直接反映AD病例特征,但成本高,有放射性,在诊断初期普及有一定难度。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去发现阿尔兹海默症的潜在患者?多年前,郭毅就认为,脑电在认知障碍筛查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彼时脑电检查只是呈现波形图,从中读到的信息量太少,如何更加精准解读脑电为患者造福,成为他不懈追求的目标。深圳本土孵化打造阿尔茨海默症最早“认知信号灯”早在6年前,郭毅就开始着手组织构建包含临床医生、生物医学工程及计算机人才的多学科交叉团队,搭建临床研究平台,攻克这一难题。团队率先引入先进技术——64导高密度脑电(传统 EEG 通常为 8-32 导),牵头建立全国最大临床脑电数据库,采集高密度脑电数据超2万例,涵盖阿尔茨海默症、路易体痴呆和额颞叶痴呆等多种脑疾病,为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该团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个基于脑电的认知筛查模型(EEG-based model for cognitive decline screening,E-CDS),采用先进的脑电分析算法和人工智能模型,将超20种脑电信号全部数字化、可视化及智能化。该模型经过5年的反复验证迭代,天津环湖医院等多家医院联合验证,终于具备了较高准确性。基于该脑电数据平台的数据支撑,团队2024年度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共17篇,其中SCI论文共16篇,影响因子59.88分。这一成果将帮助更多潜在患者更早识别和发现风险,真正实现“早筛查、早诊断、早就诊”。精捕“求救”信号30分钟即可完成大脑健康筛查前段时间,刘女士(化名)发现自己的母亲开始忘事,一会儿忘记关火,一会儿又忘记了关门。“虽然除了记不住事情外,我妈妈还没有其它症状出现,但是因为一直对家人的健康还是比较重视,我还是在网上开始关注一些关于老年人出现相关症状的信息。”偶然间,刘女士在小某书上看到了郭毅发布的一些研究动态,了解到母亲可能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潜在患病风险后,便立刻带她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挂了郭毅医生的号。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开始睡眠变浅、注意力下降、常常走神,感觉脑子“不如以前灵光”,体检却说“一切正常”,一张脑电图或许能提前告诉你:“你的大脑正在求救”。幸运的是,刘女士母亲的这个“求救”信号被郭毅用脑电波捕获到了。因为及早干预和治疗,现在刘女士母亲的症状已经基本稳定且没有加重。郭毅介绍,“脑电图有着诸多优势,它是一种无创、无辐射、快速且低成本的检测工具,约30分钟即可完成数据收集,这意味着,更多人能够便捷地进行大脑健康筛查,实现疾病的早发现。”事实上,脑电作用不仅在早期筛查发现,对认知功能进行低中高风险评估,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指导临床早筛及干预。比如,脑电图能用于评估干预手段,如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电刺激等的效果,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和个体化干预方案的定制提供有力依据。此前,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还曾治愈一名52岁的早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而脑电图(EEG)正是为该患者的创新治疗方案提供了精准的筛查和治疗效果评估。早发现早干预建议45岁及以上人群做脑健康检查经过一系列临床研究证明,脑电(EEG)作为新型脑功能成像工具,在阿尔茨海默症早期筛查及干预指导方面呈现突出优势。《Uncovering stage-specific neural and molecular progress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early screening》探讨了阿尔茨海默症全病程的动态变化机制,发现在认知障碍症状最早期——主观认知功能障碍(SCD)阶段,只有脑电(EEG)准确探查出了大脑的异常。研究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全过程的系统性变化,从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CD)、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到痴呆(AD),病情逐渐加重。其中在发病最早期阶段(SCD),尽管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中显示尚无结构萎缩、血液与肠道代谢扰动等数据未显示异常,但脑电图已可探测出特异性神经网络紊乱。- β2波减少:注意力调控变弱- γ波下降:高级认知整合力下降- θ波连接增强:大脑自救式代偿研究还提示,烟酸、胆碱、维生素 A 等补剂或许在 SCD 阶段具有神经保护潜力,为未来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医生建议,可在45岁开始定时做脑健康检查,尤其是有阿尔兹海默症家族史的群体,别等“糊涂”才开始重视大脑健康。南方+记者 黄思华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编辑 唐孜孜
  • 【南方都市报】两根长钢筋贯头穿臂!深圳消防医疗联动上演生死救援

  • 【南方都市报】深圳同日两次启动“空中120”,一单“驳回”,一单马上飞

  • 【深圳特区报】植入辅助发音钮,深圳医生帮助无喉患者“找回声音”

  • 【深卫在线】看病40分钟慢慢聊!深圳市人民医院开设全科教学门诊

  • 【学习强国】以科研助力护理实践,深圳成立首个护士科技服务站

  • 更多>>
    健康科普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