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华南首例!深医心内科成功完成“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一站式手术

发布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3-03-16

近日,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完成一例“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一站式手术。据悉,这是华南地区首例“LACbes左心耳封堵联合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患者心房会丧失有效的收缩功能,当房颤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患者晕厥。据了解,房颤最大的危害在于容易导致脑卒中或身体其他部位血栓栓塞,严重时导致半身不遂。

八旬老人房颤晕厥,如何平衡“中风”和“出血”是关键

84岁高龄的黄婆婆(化名),患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经常头晕。近日,因突发晕厥后摔倒至枕部头皮下血肿就诊于深圳市人民医院老年科。

经医生评估后发现,黄婆婆属于房颤卒中高风险人群,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此次的意外摔倒出血,给她的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同时黄婆婆的家属非常担心因长期服用抗凝药加重出血的风险。

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十分关键,针对黄婆婆的病情,老年科医生何浪涛紧急组织老年科与心内科会诊。

专家会诊查出晕厥原因,临床治疗却陷入窘境

经心内科主任袁杰会诊后,黄婆婆转入了心内科三病区。在为黄婆婆做进一步详细的检查与评估后,医生发现她的心电监测存在长间歇,最长停博时间足足有7.69秒,发生停搏的时间在晚上11点左右。医生评判,黄婆婆之前的头晕以及晕厥极有可能与此有关。

黄婆婆的治疗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同时需要积极抗凝预防卒中发生。传统的起搏器植入是将导线置入心腔,然后将起搏器埋藏在皮下,这就要求术前术后停止抗凝,但黄婆婆栓塞风险极高,一旦抗凝不足,极易形成血栓,引起脑卒中。若不停用抗凝药物,加上合并糖尿病,术后起搏囊袋血肿和感染的风险都很大,而且黄婆婆和她的家属都非常担心植入传统有导线起搏器带来的创伤。

如何破解临床治疗的窘境?

此时医生的临床决策甚为关键!

“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一次手术解决患者的“心头大患”

针对黄婆婆的情况,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团队与电生理团队,以及老年科进行了多学科联合会诊(MDT)。

经过综合评估,终于定制出了周密细致的诊疗方案,那就是:“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一站式手术+药物控制阵发性房颤。

“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一站式手术

“一站式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即一次手术中同时进行左心耳封堵术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手术以股静脉为入路,不增加穿刺部位,无其他创伤,不影响术前术后的抗凝,术后恢复快、次日即可下床活动,减少手术痛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

“一站式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是同时具有封堵和起搏器指征的房颤患者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左心耳封堵手术避免了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的困扰,可以有效预防房颤卒中的风险,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同时避免抗凝治疗引起各种出血风险,而Micra 无导线起搏器手术直接将起搏器植入在心腔内,无伤疤、无切口,患者在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为患者带来生理需要的起搏,极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对于传统起搏,胶囊大小的无导线起搏重量不超过2g,续航可达到13年左右,植入疼痛小,也无囊袋感染和导线并发症。

在与黄婆婆的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他们欣然接受了医生们的治疗建议,手术开始筹备。

手术当日,心内科超声团队、导管室、麻醉科等相通力配合,结构性心脏病学科带头人袁杰首先为黄婆婆顺利置入了左心耳封堵器,封堵效果非常满意!

随后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任医师陈样新指导协助下,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军同台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效果满意,手术非常成功!

目前,黄婆婆已康复出院。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