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我院脊柱外科在骨质疏松及骨再生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发布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1-12-10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最常见疾病之一。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根据骨密度检测,缺乏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的生物标记物。骨质疏松患者成骨能力低下,易骨折和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因此,寻找骨质疏松敏感生物标记物、研发新型骨修复材料成为骨科再生医学的热点和难点。

我院脊柱外科杨大志主任和彭松林博士团队,长期从事骨质疏松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近三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1、非编码RNA小分子:团队首次发现和报道了“非编码RNA小分子”在骨质疏松和正常人群的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该项研究发现和证实了调控成骨过程的两个重要非编码RNA小分子,它们可望成为新的骨质疏松外周血生物标记,并成为骨质疏松治疗的新靶点。其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J Bone Miner Res,2020 Feb;35(2):306-316. 和《Int J Biol Sci2021; 17(15): 4409-4425. doi: 10.7150/ijbs.64533.

2、新型骨修复材料:利用创新设计的T4溶菌酶突变体(T4M)交联的可注射水凝胶来介导Mg2+Zn2+在骨修复中递送和协同释放,促进原位骨再生(图1。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蛋白智能水凝胶递送系统,极大提高和促骨再生功能,为临床上骨质疏松骨修复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材料。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iomaterials2021 May 12; 274: 120895. doi: 10.1016/j.biomaterials.2021.120895.  (IF12.479)

1  智能递送生物活性离子的蛋白水凝胶用于骨再生及机制

3、研制新型BMP-2重组蛋白:原有BMP-2应用于骨折修复及脊柱融合手术,但存在结构不稳定性、半衰期短、易酶解、骨溶解、炎症甚至诱发肿瘤。为了解决这一临床难题,脊柱外科科研团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新型BMP-2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溶解性和更长的半衰期,同时产量和生物活性也得到提高(2)。该新型BMP-2重组蛋白正在运作临床转化,有望替代原BMP-2蛋白临床应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iomaterials2021 Sep 2;277:121117. doi: 10.1016/j.biomaterials.2021.121117.  (IF12.479)

2 负载新型BMP-2蛋白的可注射水凝胶用于骨缺损的修复

4、首创合成黑磷纳米双网络水凝胶:该项创新生物材料,模仿细胞外基质,黑磷可显著增加纳米水凝胶的矿化功能,可显著增加骨髓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体内实验证实其促进成骨及骨再生的潜能。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mall2019 Oct;15(41):e1901560Small.

(IF13.281)

近几年,我院脊柱外科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基金及医院登峰计划项目资助下,在学科带头人杨大志教授带领下,在骨质疏松及骨再生医学领域屡创佳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6篇,9-10分的3篇,在业界产生重要影响。2021年联合大骨科科获批“深圳市运动系统组织与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

在科技兴院及科技强院的大方针指导下,脊柱外科将全面发展医教研工作,做紧密结合临床的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为深圳老百姓脊柱健康保驾护航。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