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深圳市人民医院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焰教授重症医学高层次医学团队启动仪式及学术活动简讯

发布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4-04-15

近日,深圳市人民医院成功举办2024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焰教授重症医学高层次医学团队启动仪式”,新一轮的三名工程项目将为深医重症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焰教授携核心成员团队一行7人抵达深圳后就直接赶赴两个病区,听取交班报告并参加教学查房,与参加会议的专家们对重症医学的发展布局及诊疗前沿进展和相关专科新技术等展开深入交流。

启动仪式环节

图片

上午,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耿庆山、副院长陈纯波、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刘凯胜以及三名办主任谭礼萍出席会议,共同参与项目的启动与揭牌仪式。

图片

启动仪式由深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纯波主持,首先介绍引进团队,华西团队成员,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耿庆山院长代表深圳市人民医院领导致辞,在欢迎辞中首先对重症医学科引进国内重症医学顶级团队表示祝贺,同时也对重症医学科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学科建设应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契机下,加快平台化整合;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团队的管理经验,不断缩小与顶尖团队的差距,成为深圳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为深圳广大急危重症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图片

耿庆山院长致欢迎辞

图片

陈纯波副院长主持会议△

图片

重症医学科刘雪燕主任演讲

重症医学科主任刘雪燕首先感谢华西重症团队选择深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三名工程合作,感谢医院领导及同事对学科建设的帮助与支持。通过播放幻灯片汇报,回顾深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4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第一轮三名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同时汇报与华西重症五年合作的总体建设任务目标,重点提出目前学科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计划,希望与华西重症在“医教研管”开展全方位合作。

图片

引进团队带头人康焰教授讲话△

引进团队带头人康焰教授对三名工程项目启动表示祝贺。康焰教授指出重症医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医院总体的建设布局,对深医领导在重症医学布局及发展规划上的高度重视表示感谢,刘雪燕主任对三名工程各项建设目标进行定量标化表示了肯定,希望通过三名工程合作为契机,帮助深医重症最终达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目标,同时辐射到深圳及周边地区,推动深圳重症医学诊疗水平。

此次三名工程启动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焰教授团队分为两组,分别在重症医学科一区及二区参加晨交班及查房工作,对深医重症医学科交班及查房环节进行规范化指导。

图片

金晓东主任、谢筱琪教授、王波教授、尹万红教授在重症医学科一区参加晨交班△

图片

康焰院长、廖雪莲主任及吴骎副教授在重症医学科二区参加晨交班△

图片

康焰教授诊查肺移植患者△

图片

金晓东主任等床边查房△

图片

廖雪莲主任查看患者病情

图片

康焰院长、廖雪莲主任及吴骎副教授在重症医学科二区会议室听取病例汇报并对患者诊治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

图片

金晓东主任、谢筱琪教授、王波教授及尹万红教授在重症医学科一区听取病例汇报并对患者诊治及抗生素使用提出指导性意见。

学术讲座环节

下午,华西重症核心团队成员分别以不同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康焰教授进行了重症医学科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讲座,以华西重症发展为例,剖析重症医学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学科整合平台化建设,对深医重症医学规划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图片

康焰教授

金晓冬主任以重症多发创伤患者的救治为题,进行了急危重症患者精细化管理的授课,指出重症医学患者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分析了临床诊疗思维体系的建立,对建立系统的诊疗思维,对各级医师的重症思维培训具有良好指导价值。

图片

金晓冬主任

谢筱琪教授就神经重症患者的康复为题,详细阐述了目前神经重症患者早期康复的新技术及应用场景,为神经重症亚专业的发展开拓了思路。

图片

谢筱琪教授△

王波教授在医院快速反应团队建设的授课,详细阐述了华西重症快速反应团队的建立过程,并就各个环节如何进行数据化,提高临床适应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临床科研等方面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价值。

图片

王波教授△

廖雪莲主任就数字PCR在重症感染的诊疗价值进行了专题分享,介绍了华西重症开展的重症感染新技术和应用前景,为脓毒症病原学快速化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片

廖雪莲主任△

尹万红教授在国内重症超声领域颇有建树,进行了可视化信息支撑高质量接诊与查房的授课,分享了重症超声在重症医学方面的应用,对重症超声系统化应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图片

尹万红教授△

本次“深圳市人民医院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焰教授重症医学高层次医学团队启动仪式”及学术会议圆满成功,学术讲座环节的授课发言对重症医学诊疗水平提高具有非常高的指导意义,深医重症必将在华西重症团队的支持帮助下为深圳及周边地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精湛的救治服务,共同促进深圳急危重症医学的发展。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