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深圳特区报】守护急危重症救治“生命线”,深圳市人民医院全院联动迎战急诊高峰

发布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3-01-03

重症患者救治是当前新冠病毒防控工作的重点,急诊科成为抗击疫情、救治急危重症的最前沿阵地。记者从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获悉,连日来,该院急诊科抢救量翻倍,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医院全力以赴,全员备战,全院联动,整合资源,让急诊资源能够更快速地循环和周转起来,分级分类有序分流患者,实现了急诊1小时内看诊,留观患者24小时内清零收治,保障了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担负起了三级医院重症救治兜底保障的责任。

全院一盘棋,扩容重症救治资源

随着防控措施的优化以及天气的逐渐转冷,新冠病毒与流感叠加,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患者激增。特别是接诊危急重症的急诊持续超负荷运行。

2022年12月19日以来,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日均接诊量超过500人次,单日最高900人次,抢救量由常态下的60人次/日,暴涨至120人次/日。接诊患者中大多是新冠阳性伴有基础病、突发重症的老年高龄患者,血氧低,病情危重,需要紧急处置。“每天120送来的病人都有七八十人。65岁以上老年人急诊接诊数比以往增加了三四倍。”急诊科负责人龚平告诉记者,以近几日为例,每天需要收住院的重症患者都在160人左右。

“院领导一线坐镇急诊指挥,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尽全力及时救治患者,降低死亡率!”龚平说。

医院成立特殊时期加强疫情防控应急医疗救治“1+8”组织架构,即:1个领导小组、8 个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保障医疗救治各方面工作,实行急诊、发热门诊一体化管理和三级应急救治体系。

为满足患者就医需求,特殊时期,医院打破专科壁垒,整合全院资源,保障急危重症的收治。“全院一盘棋统筹病床资源。各科ICU、EICU、RICU床位集合起来,收治危急重症;呼吸科几个病区床位集合,收治重症,并作为危急重症的转换床位;内科病房收治稍重的患者;外科病房收治轻症患者;保留280-300张急诊留观床。”医务部主任刘大乐告诉记者,经过内部统筹整合,医院重症救治资源快速扩容,目前的急危重症的床位数达到214张,重症病床数达到121张,高于国家规定的2个4%的比例。

医院“内循环”打通后,急诊和抢救室需要进一步救治的住院病人,及时分级分类收治入各病区,实现了有序分流。“需要住院的急诊患者一天内都能住上院。” 龚平说。

全员都培训,扩容医疗救治人手

2022年12月21日,深圳市人民医院发出了致全体干部职工的一封信:“当前,新一轮的疫情再次汹涌袭来,医护人力资源紧张、疫情感染高峰将至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次‘大考’。在人民最需要的关键时刻,迎难而上是我们深医人的优良传统和本色担当。希望全体深医人继续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各党组织负责人要发挥头雁效应,党员同志要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吹响了应战的号角。

在患者激增的高强度工作状态下,急诊科所有医生、护士、保安、保洁,即使身体抱恙,仍顶住身体不适,坚守在工作岗位。

新冠诊疗专家共识、用药指南、重症救治要点……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各科医务人员都收到了医院一系列的培训指南,全员培训!医院调集各学科医护力量持续向急救医学中心输送支援,内科支援发热门诊、急诊、重症抢救,非内科支援内科系统,重症患者全院专家会诊,形成医疗救治梯队,保障医疗人力。医院积极采取措施持续调配资源“打高峰”,既缓解急诊医护人员休息问题,也最大限度保障重症患者救治。

想尽一切办法,保障物资供应

物资保障也是医疗救治的关键。在当前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深圳市人民医院想尽办法,尽最大可能为重症救治资源的扩容提供物资的支撑。

医学装备部副主任钟晓茹告诉记者,在防护物资上,医院打“提前量”,提前储备了一批外科口罩、N95口罩、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隔离衣、防护面屏等,有效地应对了最紧张的短缺时期。目前也在按照90天使用量进行应急采购储备。

在设备配置上,医院紧急调配全院临床科室的100多台套设备,供ICU使用;紧急采购了23台呼吸机和一批高通量湿化仪、冰毯机、监护仪等;医院的工程师把能满足监护室使用的多模式功能麻醉机加装湿化器底盘,作为重症监护室应急呼吸机使用。

“特殊时期,物资紧缺,感谢科创委帮助协调资源,感谢深圳的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把培训用的机器调来作为应急中转机。”钟晓茹说,医院目前还在动员各种资源,争取呼吸机等更多的必需设备的配置。

“医院储备药品、采购呼吸机等,给我们重症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收治的重症病人增多,我们呼吸科的普通病房也配上呼吸机成为亚重症病房。目前我们也在收集康复期病人的血浆,为透析等特殊重症患者救治做好准备。”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傅应云说。

(图片由市人民医院提供)

(原标题《守护急危重症救治“生命线”,深圳市人民医院全院联动迎战急诊高峰 》)

编辑 李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张必洋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陈晓洸)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