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医生,我的胆囊都切了,怎么还会“胆痛”?——1例危及生命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抢救历程

发布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2-03-18

“ 胆囊结石术后,真的一劳永逸吗 ?”

    为什么会长“胆结石”?

感染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首要因素;胆汁滞留是肝内胆管结石形成必要条件,所以,进餐不定时也是重要诱因;胆道的畸形,胆汁的流出道不通畅、基因等因素均与胆结石相关。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内的结石没有了,身体少了储存胆汁的“容器”,但是,产生胆汁的“化工厂”肝脏还在,源源不断的胆汁从肝内胆管流到胆总管,再排入肠腔。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系由于胆囊切除术后所出现的与胆系病变有关的临床症候群。也称胆囊摘除后遗症、再发性胆道综合征。

病史介绍

1. 64岁的贺阿姨“腹痛、黄疸、发热1天”

2. 体温39.5°,血压90/60mmHg,炎症指标明显增高(白细胞、CRP、PCT);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明显,直接胆红素为主。

3.中上腹压痛明显,皮肤及巩膜黄染。

4.3个月前曾在外院因胆囊多发结已行胆囊切除术。

5.腹部CT: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多发结石,胆囊切除术后。

术前病例讨论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患者明确的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血压低,病情重,进而休克,生命危在旦夕。

经讨论需要行急诊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及鼻胆管引流,进行抢救。若不及时救治,很可能发展成为感染性休克,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第一次手术解除梗阻是第一位,行胆管内脓液引流,减轻炎症,恢复生命体征,待病情好转后,给予再次ERCP进行胆总管取石。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由于胆管梗阻和细菌感染,胆管内压升高,肝脏胆血屏障受损,大量细菌和毒素进入血循环,造成以肝胆系统病损为主,合并多器官损害的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是急性胆管炎的严重表现形式。

首次ERCP术后

ERCP术后当天,患者腹痛、发热症状明显缓解,血压回升,炎症指标、黄疸指数等均改善。脱离生命危险,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可以进水。

第二次手术,彻底清理胆道结石

第二次ERCP彻底安全、成功取出了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第2天进水,第3天拔除鼻胆管并流质饮食,第4天出院。

术后小结

    1.胆囊切除术后近期出现胆管炎相关症状时,应及时行腹部超声、CT及MRCP、超声内镜等检查。胆总管残余结石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时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内镜或手术治疗。

2.ERCP又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相关技术是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的典范代表,目前已经成为胆胰疾病尤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首选。

3.ERCP遇到憩室内十二指肠乳头时,插管可能会变得很困难。憩室内乳头插管困难很大原因在于找不到乳头或乳头不能很好暴露。本患者十二指肠乳头开口细小,外形较长、大且软。这样的乳头没有支撑力,对切开刀的操控就需要更轻巧的操作。本例操作,心得如下:及时调整大小钮,控制切开刀的方向,随时与乳头的轴向保持一致。进入胰管后,微切开乳头,采用双导丝技术,胆管插管成功。

4.在轴向位置不好时,利用切开刀辅助及双导丝占据法进行胆总管插管非常必要。也有报道,可利用金属夹,有效牵拉憩室粘膜,将隐藏于憩室内的乳头暴露,均可以大大提高了ERCP插管的成功率。

5.患者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且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时,首次ERCP的目的是解除胆道梗阻,挽救生命,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行第二次ERCP,彻底取出胆总管结石,清理胆总管。

作者:姚君主任  

简介:

深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联合博士后导师,暨南大学兼职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临床医学英语教师、美国CTMF医院访问学者,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人才,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深圳市“三八”红旗手,广东省南粤优秀博士生。

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大数据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学分会行为消化病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超声内镜网站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协会超声内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青委会副组长,深圳市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内镜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副组长、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