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重点学科——超声科
1. 学科的历史与现状
深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已发展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超声科之一。1999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产前诊断中心;2011年被评为深圳市超声专业唯一一家超声医学重点学科;2013年获得广东省医学影像重点学科,2015年获得国家卫健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6年获深圳市“三名工程”成功引进山东大学张运院士团队。全科拥有超声诊断仪70余台,其中43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包括国际先进的进口仪器GE、Philips、Siemens,及国产迈瑞和开立彩超。在国内率先将超声仪与工作站连成科室局域网,每台超声仪配备一台工作站构成局域网,大大改善了科室管理,提高了诊断报告的质量。全科业务面积约3000平方米。
经二十年建设形成了有专科特色的医生梯队,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骨干队伍,科室医师整体素质较高,使超声诊断水平保持在本市前列。副高以上医生分为心脏、消化、泌尿、妇产、小器官五大专业,每个专业设学科骨干1~2名,负责本专业疑难病例会诊、报告审核双签字、带教下级医生、开展新技术等。全科有医护人员85人,75名医生(在编41人),博士5名,硕士28名,主任医师11名,副主任医师17名,护士6名,电脑操作员4名,在读研究生8名;规培生16名。
年完成70余万患者的超声检查工作,已开展全身各系统超声检查项目,科室在国内率先开展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及三维超声等新技术,在肿瘤超声造影、胎儿心脏等疑难疾病的超声诊断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每年均举办省市级及国家级学习班3期,每期有来自全国24个省(包括台湾、澳门)的学员200余名参加学习班,每年有约100余名进修医生来我科学习进修。现有国家级、省市级科研立项20余项,近五年在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近三年SCI文章10余篇,10余人参加编撰出版专著13部。科室非常重视业务学习,每周利用业余时间讲课三次,两次讲课内容为各专业疾病超声诊断基本知识和规范,1次为新进展及病例讨论,每月一次大课,做专题讲座。深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有影响的疑难病例会诊、研究生培养、科研教学基地之一。。
2.学科的特色及主要研究方向
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超声新技术:
1)胎儿畸形超声筛查、胎儿心脏畸形筛查及产前诊断三项经专家鉴定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2)肝脏、脑血管、乳腺、泌尿系、心脏超声造影
3)乳腺、甲状腺及血管等浅表器官超声诊断
4)三维超声
5)腔内及介入超声
超声诊断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图文报告规范):
自1999年起在国内较早开展胎儿畸形的超声筛查工作,探索筛查的规范化,包括医师的培训、筛查的最佳时间、操作方法、存储图像和报告书写规范等,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胎儿筛查和诊断的规范方法,2005年起多名医生通过培训和考试获得由香港中华胎儿医学基金会和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共同颁发的产前超声检查资格证书。
自1999年起在国内较早开展胎儿心脏畸形的超声诊断研究工作,并率先在深圳市内推广应用。经过十年来的临床实践和探索,检查方法不断改进,检出胎儿心脏畸形的人数已近千人,最早检出时间为孕13周,绝大多数心脏畸形均在中孕期检出;超声诊断胎儿心脏结构畸形的敏感性达到84.8%,特异性为96.6% ,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超声早期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研究”经国内知名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由深圳市医学会推荐该项目参评“中华医学科技奖”。2009年“胎儿心脏畸形超声筛查网络建设及临床干预研究” 经国家计生委科技司专家鉴定国内领先;2009年“四维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应用研究”经本市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学科于2004年被列为全国12家超声造影四期临床实验医院之一,开展肝脏和心肌超声造影的研究。至今已检查数千例,检出肝癌最小直径约10 mm。此后相继开展了肾脏、前列腺、子宫、甲状腺、乳腺、淋巴结和脑血管的超声造影。
在广东省率先开展乳腺疾病超声BI-RADS分类,乳腺癌及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颈部及腋窝淋巴结的分区,颈部及四肢血管的超声检查;在广东省率先开展了三维及四维超声检查,并广泛应用于心脏、胎儿、腹部脏器,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拓展了超声的临床应用。
目前超声医生常一人一台机“各自为战”,工作异常繁忙,难免出现漏误诊,医疗纠纷也日渐增多。参照国外经验,在国内较早进行了建立超声诊断质量控制体系的探索。逐步推行一整质量控制方法,规范超声检查的流程,达到了减少漏误诊、提高超声诊断质量。已多次在全国各地的学术活动中交流我科的经验,一些科室主任专程来我科学习质量管理的经验。
人民医院超声科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最有影响的疑难病例会诊、研究生培养、科研教学基地之一。
3. 学科的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基金、论文发表、获奖、发表专著等)
近3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厅项目1项,深圳市科创委(科技局)项目3项;发明专利2 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SCI等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文章20余篇、撰编著作5部。
5.学科带头人和骨干
学科带头人:徐金锋教授
业务骨干:吴瑛教授 熊奕主任医师 罗慧主任医师 陈立新主任医师 孙枫主任医师 宋红主任医师 张海主任医师 卢峻主任医师 林琪副主任医师 焦阳副主任医师 丁志敏副主任医师 董发进副主任医师 刘莹莹副主任医师 魏章洪副主任医师 刘涛副主任医师 冯程副主任医师 徐繁华副主任医师 张玉娟副主任医师 甘晗静副主任医师 郑静副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人员 |
【收藏此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