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深圳“肺移植”重启实录:要将更多患者从“悬崖”边拉回来

发布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4-02-19

不能呼吸的痛,是什么样的感受?

“第一例患者醒来时告诉我,之前像是随时都会坠入深渊,如今的自己终于‘从悬崖边上回来了’。”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王光锁深深记得这两句话。

2023年12月23日和2024年1月20日,在“中国肺移植第一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陈静瑜的指导和帮助下,深圳市人民医院肺移植团队进行了两例双肺移植手术。

这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取得肺移植资质后开展的首两台手术。首例是一位肺纤维化患者,只有30岁的他被医生告知,极有可能活不过2024年春节;第二例是三期矽肺患者,他的移植手术难度比第一例高10倍,手术完成后,他告诉医生,自己终于呼吸“自由”,仿佛从地狱里回来了。

两例肺移植手术的成功,不仅意味着深圳市人民医院成功摘得“外科皇冠上的宝石”,也成了深圳在器官捐献和移植医疗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图片

深圳市人民医院成功完成两例双肺移植手术

可以说,在全国肺移植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深圳已经有了一些前沿性的探索。

从1983年世界的首例肺移植手术,到1995年中国的首例肺移植手术,再到如今全国每年数百例成功的案例,中国的肺移植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深圳的龙头医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项肺移植工作进行重启,以帮助更多的终末期肺病患者。”深圳市人民医院负责人如此表示。

图片

深圳“肺移植”事业重启

年轻的30岁 遇上了要命的“肺部纤维化”

手术后的小杨(化名),已经可以生龙活虎地在病房内四处走动,和一个月前只能躺在床上靠制氧机呼吸的时候,简直判若两人。

从发病到做手术,只有不到9个月。小杨形容,“就像坐上过山车一样”,一下子就从最高点滑落到了谷底。

时间回到2023年3月,小杨当时发觉自己的状态已经渐渐不对劲,爬楼梯总是气喘吁吁,中间还要停好几次。姐姐告诉他,“你这样不行,得去医院看看。”

在家人的坚持下,小杨来到了宁夏的一家医院拍了CT。检查结果出来后,小杨和家人都觉得一头雾水:肺部严重纤维化,这是什么病?

肺部纤维化

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充满弹性的肺逐渐变成了两块石头,既很难膨胀,也很难氧合。患有肺部纤维化的人,就算身在平原,喘气可要比身处高原还要艰难,血氧饱和度也会随之明显下降。

小杨不相信,自己才30岁,正值壮年,之前在西藏当兵的时候,连感冒都很少有,怎么会查出这种病?带着质疑,小杨和家人跑遍了半个中国的大医院,但检查的结果仍然大同小异。

图片

小杨在西藏当兵旧照

“当时我的想法还是很乐观,觉得才发现不久,慢慢治疗还是会好的,自己毕竟还年轻。”小杨没有想到,这个“积极治疗”的念头,差点让自己丢了性命。

7月,觉得自己“没事”的小杨,和妻子去了九寨沟旅游,途中却因为高压性肺水肿再次入院治疗。“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害怕了,可是已经到了最后一步做抉择的时候。”小杨的妻子在电话里,将医生的话转告给了妈妈和姐姐。

“除了等死,只有进行肺移植。”

回到家后,小杨的妈妈、姐姐和妻子开始四处打听、上网搜寻关于肺移植的信息。最后在一个病友的帮助下,找到了陈静瑜。

在肺移植领域,陈静瑜是“大神”一般的存在。自2002年9月28日开展第一例肺移植手术以来,由他本人主刀的肺移植手术已超过了1500台,他挽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生命,也见证了中国肺移植存活率从0到90%的奇迹。

陈静瑜告诉小杨和家人,自己最近要到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该院的首台肺移植手术,愿不愿意过来?

遇上深圳“速度+温度” “4天匹配合适肺源”

2023年12月19日,小杨乘坐了27个小时的救护车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

图片

小杨抵达深圳市人民医院

对于这台手术,同样满怀期待的除了小杨和家人外,还有医院的肺移植团队。对于肺移植手术工作,深圳市人民医院可以说是举全院之力,统筹调配了全院优质资源为其“保驾护航”。

“肺移植光靠外科医生单打独斗是不够的,必须有强大的多学科团队并肩作战,才能真正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王光锁作为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被委以重任,带头组建了由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广东省重点专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尖兵”构成的肺移植核心团队。

如果说,器官移植手术是“外科手术王国的皇冠”,那么肺移植手术就是外科手术中“皇冠上的宝石”,其手术难度非常高。

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深圳市人民医院还请来了陈静瑜为这台手术主刀,为的就是向全国一流的水平靠拢。

巧合的是,在18年前的深圳首例肺移植手术,也是由陈静瑜完成的。当时,协助他的医生则是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前胸外科主任王正。

图片

2006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开展深圳首例肺移植手术

那台手术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例国际标准脑死亡爱心捐献的双肺移植手术。

“当我们在讨论器官移植手术水平的时候,绝不能忘记器官捐献的重要性。”王光锁指出。

一个生命的熄灭,由另一个生命接续点燃。2007年,我国首次颁布了器官移植相关法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时隔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修订草案)》。其中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增加了“捐献”二字,这体现了我国在器官移植上的进步与发展。

目前,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规模总体上居全球第二位。而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更是拥有着浓厚的公益慈善氛围,具有很好的器官捐献与移植基础。

早在2008年,深圳就成立全国首个红十字会领导下的器官捐献办公室,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委员会(ODTC)委员、器官移植专家陈忠华义务兼任主任。同年,深圳航空也成为全国首个为人体器官及角膜转运开通绿色通道的航空公司。

不仅如此,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联合党支部、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深圳市红十字会主办的“生命接力 百城行动”活动,于2023年5月举行的广东省首站就落在了深圳市人民医院,也拉开了这座爱心城市大爱传递的帷幕。

器官捐献工作推动的同时,器官移植的工作在中国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其中,肺移植手术在2020年后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但发展仍有不平衡。

陈静瑜介绍,目前他带领的无锡肺移植中心和浙大二院肺移植中心已成为全球5大肺移植中心,去年分别完成了204例和165例手术。去年,全国总计也才完成了900多例。

这个数据对比美国去年3000多例的数据来看,中国还有大量终末期肺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

“中国移植数量相较于人口基础而言,大大不足。未来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肺移植科普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陈静瑜说。

在我国,与每年数千例的肝脏、肾脏移植手术相比,每年接受肺移植手术的患者仅有200例左右,可见肺移植处境之难。

“肺部器官的储存条件很高,运输时间要求又短,要等来一个合适、就近的肺源非常不容易。” 王光锁指出,深圳当地较好的器官捐献氛围,会成为医院移植手术发展的一个有力的助推器。

就在小杨和家人以为,来到深圳后要等上好一段时间才能有合适的器官。

“没有想到,入院后不到两天,我就收到了一个好消息:深圳刚好有一个合适的肺源!”

对此,小杨感触颇深,在深圳,不仅有令人惊叹的深圳速度,还有让人暖心的深圳温度。

2023年12月23日,在家人的鼓励下,小杨被送进了手术室。历时7小时25分,陈静瑜和深圳市人民医院肺移植团队顺利完成了这台双肺移植手术,且全程无输血。

图片

陈静瑜教授为小杨进行双肺移植手术

鲜活的双肺,在小杨的体内正式“上岗”。

换肺2-3天下床 “准备和家人在深过年”

手术完成后,陈静瑜和王光锁仔细查看了换下的双肺:尽管小杨才30岁,但原有的正常的肺已经不到10%。

小杨是这样形容手术后的感受:

自己像是被人一点点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回到ICU,小杨开始新一轮闯关——他还面临着营养、排异、感染、康复等重重关卡。比小杨家人还紧张的人,是医院的医护人员。

小杨清楚记得,自己在ICU醒来的时候,周围总是有一些人在照看着、关心着,“在ICU的时候,我只要一睁眼就可以看到刘雪燕主任、王光锁主任和一大批叫不上名字医生护士。我后来才知道,他们在医院陪了我整整三天,直到我的情况稳定了,他们才真正‘下班’回家休息。”

在重症团队的精心照护下,小杨再次闯关成功:移植手术后15个小时,小杨就被拔除ECMO(人工心肺机);18个小时后,拔除了气管插管;第二天,就可以开始康复运动;第三天,已经可以下床走动,进入快速康复期……

要知道,在决定进行肺移植手术前,小杨单是平地走两步路都十分艰难,必须24小时靠吸氧机吸氧。

“幸好手术及时和顺利。”小杨在病房与记者聊天的时候,脸上的口罩也没能遮住他开心的笑容。过两天,他6岁的女儿也会来深圳看他,并和他一起过春节。

为了照顾他和家人特有的回族饮食习惯,医院还特意联系爱心团队,给他安排了回族餐食。每天一到饭点,小杨的病房就会收到四份热腾腾的盒饭。在气温骤降的冬天,医护人员给小杨和家人们送来了来自深圳的温暖。

图片

出院后,小杨和家人选择在深圳过年

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大的尘肺群体 “光切肺就要两个小时”

在小杨病房门口,即将进行肺移植手术的老曾(化名)不止一次通过玻璃偷偷观察他。看到小杨恢复得如此之好,曾先生也有了信心。

因为长期在粉尘飞扬的环境中工作,加上自身保护意识薄弱,没有佩戴口罩等进行防护,老曾在这几年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并逐渐加重。

来到医院检查时,老曾被告知已经是三期矽肺。

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尘肺群体,这个特殊群体的肺移植手术在中国大多由陈静瑜主刀,“同样是双肺移植手术,这次手术难度是第一例的10倍”,陈静瑜介绍,肺纤维化的病人,肺部切下来10-20分钟就能完成,但切尘肺,得要2-3个小时。

当陈静瑜和王光锁团队打开老曾的胸腔后,发现老曾的肺门结构已经挛缩、变形和扭曲,手术变得非常复杂。整个过程出血达8800ml,术中输血11000ml。要知道,一个人身体内的血容量也只有4000ml。

图片

第二例肺移植术中输血量11000毫升

整个手术过程用了8小时02分,伴随着新鲜的肺在老曾的胸腔内一张一合,手术顺利结束。

在护理团队的照顾下,老曾术后恢复也很顺利。当天17时转入ICU 二区;术后25小时撤离ECMO;术后86.5小时拔除气管插管,进入快速康复通道。

图片

小杨来ICU看望老曾,为他加油打气

慢阻肺(COPD)、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弥漫性支气管扩张……这些病听上去似乎没什么严重,可一旦发展到终末阶段,病人呼吸困难,有的甚至对氧气机寸步不离,没法下床走路活动,生活质量非常低,肺移植手术成为他们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对于肺移植手术,陈静瑜在手术后接受采访时提到,他曾不止一次呼吁,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心衰等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需要吸氧气时就要尽早进行肺移植手术评估,而不要等到生死关头才来进行肺移植。

“其实,患者不应该把肺移植当作救命的手术,它更多的是用来改善生活质量的。”王光锁告诉记者,肺移植手术对肺供体、患者身体状况要求很高,在病危时才进行肺移植手术,这时手术成功率已经很低,有的患者甚至没等到手术就去世了。

不断进步的医疗技术之外,如何提高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也在拓宽着终末期肺病患者的生存边界,这或许也是医院接下来要背负的使命与重担。

图片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