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发布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19-11-12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1.节气特点

我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2.立冬习俗

01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timg (5).jpg

02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03
食俗

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

timg (2).jpg


3.养生保健

立冬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准备。故以滋阴潜阳为原则,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要重视,起居调养强调了“无忧乎养,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锐。

timg (6).jpg

饮食调养上,应少食生冷。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注意补充维生素,如羊肉、牛肉、鸡肉、虾、红薯、萝卜、卷心菜、大白菜、当归、川芎、桂枝、黄芪、党参、枸杞、红枣、梨、苹果、橘子、甘蔗、柚子等。也可配合药膳调理,如虫草熟地老鸭汤、紫苏生姜红枣汤、胡椒猪肚汤、太子参炖鸡汤、苁蓉羊肉粥、黑芝麻粥等。养生应以“养藏”为原则,主张补肾藏精,养精蓄锐,保暖防寒。

timg (9).jpg

立冬常高发过敏性鼻炎,推荐穴位: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可双手轻柔按摩至微热,以祛风散寒,通鼻窍之效果。另外,于风门、肺俞、肾俞、涌泉穴,以艾条施灸10分钟,可达温肺肾散寒之功效。

timg (8).jpg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