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我科开展首例腔内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经颈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术

发布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2-11-18

近日,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开展首例腔内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经颈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术。

罗女士在7月份的体检中发现双侧乳腺肿物,诊断为右乳浸润性小叶癌、左乳小叶原位癌,IA期,并行双侧乳腺切除术,术后需行辅助化疗4周期。化疗?要不就需要多次打针;要不就要在手臂置条管,但罗女士双侧乳腺切除,已无法经上肢置管;再不然就在胸壁上置入输液港,但是价格昂贵,操作复杂,且罗女士使用的时间又不长,罗女士觉得浪费钱。

一向开朗乐观的罗女士陷入了沉默,在主管医护和家属的鼓励下好不容易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可是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再一次将难题抛在管床医护的面前。肿瘤化疗技术发展到今天,静脉治疗技术随之蓬勃发展,较为常见的有输液港、PICC。罗女士有双上肢置管禁忌,肿瘤内科医护团队首选给罗女士植入输液港。而患者只有80天的输液治疗计划,从操作和成本上植入输液港不太合适。罗女士询问: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创伤,又能建立一条安全的输液通路呢?经过综合评估和讨论,在充分告知及征求患者意见后,决定为罗女士在超声引导下经右颈静脉置入隧道式PICC管。

8月25日,肿瘤内科魏海玲护士长在局麻下做出皮下隧道,利用超声定位实施颈静脉穿刺,成功置入导管,穿刺成功后,将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CAJ位置,而后分别建立2cm、8cm隧道并贯通,最终导管出口开口于更理想的右侧胸壁,置管过程顺利,位置正常,患者全程无不良反应,生命通路就此打开。

PICC目前是临床上中长期输液的首选方式。 但是由于一些条件限制,如预置管静脉管径过小、血管解剖位置不佳、皮肤极度松弛等因素,导致许多患者不能顺利地置入PICC,而隧道式PICC在技术上解决了上述难题,多为患者因疾病、血栓等原因导致无法经常规静脉置管时的一种替补置管方法。隧道式PICC对置管技术专业能力要求高、技术难度大,通过建立皮下隧道,使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有一定的距离,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的位置,这样可以降低与导管相关的感染、脱管率下降,局部渗血渗液减少,患者带管期间更舒适。

肿瘤内科静疗学组团队2020年成功开展采用心腔内电图定位、经超声引导上肢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术,团队不断探索和突破,争当护理技术 “创新先锋”,从“盲穿”到“赛丁格引导下穿刺”,再到超声引导下隧道式置管、输液港植入术,为不同患者设计个体化的优选通路,保障患者“生命通道”畅通,为肿瘤患者化疗搭建全方位、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这标志着我院静脉治疗护理技术迈出了新的一步。

 

本文作者: 田素萍  魏海玲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