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健康科普:冬病夏治“三伏灸”

发布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2-07-06

一、   什么是三伏灸?

选择在三伏天进行的天灸叫三伏灸””,又称三伏贴三伏天灸三伏是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之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称为三伏。一般在初、中、末伏进伏当天进行三伏灸工作。如伏日当天未能贴敷,伏日前后几日内贴敷亦可。

在《黄帝内经》中有最早关于上工的记载: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中医经典语录: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三伏灸之所以会受到如此追捧,因为它既可防病、又可治病。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阳气也达到了最旺盛,人体腠理疏松,荣卫通达,气血运行通畅,按中医春夏养阳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的理论,此时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驱寒养脏、鼓舞正气等作用机理,以促进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其效果会比平时更加明显。

二、三伏灸的适宜人群:

适用于中医辨证属寒证、气虚证、阳虚证者。如:

(一)呼吸系统疾患:久咳、哮喘、肺痹、肺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鼻鼽(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者等。

(二)消化系统疾病:久泻、虚寒性胃痛(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胃炎等)。

(三)其他:虚劳症;痹症(各种类型的关节炎);痛经等。

、选穴基本原则

(一)辨证、辨病取穴;

(二)循经取穴;

(三)阳性反应点或特定有效穴。

选穴多以背部腧穴为主穴,常用腧穴:肺俞、肾俞、脾俞、胃俞、风门、膏盲、定喘、身柱、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

根据病人情况辨证论治。

、操作方法

 

(一)贴敷方法

1.三伏灸膏捏成直径约0.51cm大小的圆型药饼。

2.暴露贴敷部位(如个别患者贴药部位体毛浓密时应先刮净后再贴敷),拭去汗液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将药饼贴敷于选好的腧穴上,再用大小适中的透气胶布固定。

(二)贴药时间

每次贴药的时间以14小时为宜,但以皮肤发痒或灼热的感觉以及耐受程度作为观察指标,以皮肤潮红为度,避免灼伤。儿童因皮肤娇嫩以不超过1小时为宜。

(三)贴敷次数

每伏贴敷1次,每年贴敷3次(初伏、中伏、末伏),连续贴敷3年以上为宜。可视病情于三伏期间增加1-2次加强贴。

禁忌人群

(一)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二)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高度过敏者。

(三)皮肤过敏期间。

(四)瘢痕体质、皮肤易感染体质者。

(五)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六)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七)孕妇。

、慎用人群

(一)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二)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三)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四)二岁以下婴幼儿。

、注意事项

(一)有极少数人贴药后皮肤会因色素沉着而留下永久性的黑色印记,如果患者忌讳,可不选择该疗法。

(二)贴敷时要固定好药物,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药物脱落,而导致敷药时间不够,影响疗效。

(三)贴药后尽量减少在空调环境下的逗留时间,避免皮肤毛孔遇冷后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应避免吃冰冷的食物等,以免损伤体内的阳气,影响疗效。

(四)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和肥甘滋腻之品,以免诱发过敏反应及减弱药效。

(五)在取下贴敷剂后,不宜搓、抓、挠贴敷部位,以免损伤皮肤而致感染。

(六)贴药当日可用温水淋浴,切忌用冷水(含游泳)。

(七)敷贴时若有发泡现象,属正常反应,宜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一般对小的水泡,可待其自然吸收,或外涂烫伤膏、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百多邦等;若出现大的水泡,应到医院做局部处理。

 

八、2022年三伏灸的时间:

伏前灸20220706日(星期三)

初伏灸20220716日(星期六)

中伏灸20220726日(星期二)

末伏灸20220815日(星期一)

伏后灸202208 25日(星期四)

错过以上日期可在其他正常工作日前来治疗

贴药接诊时间:上午8-12时,下午14-17

地址:深圳市人民医院(留医部)中医科4号诊室

罗湖区东门北路1017号大院12楼东侧

贴药程序:挂号    就诊开单(12楼东侧中医科门诊)

      交费        贴药

健康热线:0755-22943800,22943816;内线:38003816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