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慢性便秘的治疗

发布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3-03-02

在饮食结构、生活节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当前各年龄段成人慢性便秘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患病率高达16%-20%,尤其是老年便秘患者,患病率可达50%。便秘不是一个单独的症状,而是由一种(组)症状组成,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和需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而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慢性便秘虽不是恶性疾病,但其病程漫长,疾病常反复发作,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增加经济负担。

慢性便秘的原因:

慢性便秘可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便秘(也称特发性便秘或功能性便秘)与继发性便秘,继发性便秘又可细分为器质性便秘和药物性便秘:原发性便秘多是由结肠、直肠肛门的神经平滑肌功能失调所致,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及肠易激综合征(IBS)等疾病;器质性便秘由器质性疾病所引起,包括代谢性疾病、神经源性疾病、结肠原发疾病(如结肠癌)等;药物性便秘主要由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药、钙拮抗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解痉药、抗惊厥药等诱发。临床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是否有报警征象(例如便血、粪便潜血阳性、贫血、消瘦、明显腹痛、腹部包块、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或伴随症状、用药史,以及进一步辅助检查可以做出诊断。

慢性便秘的治疗:

总的原则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推荐合理的膳食结构,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调整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有明确病因者进行病因治疗;需长期应用通便药维持治疗者,应避免滥用泻药。

慢性便秘的管理包括药物手段和非药物手段,其中药物治疗是慢性便秘的首选。治疗慢性便秘的药物包括容积性泻剂、渗透性泻剂、刺激性泻剂、促分泌剂、促动力剂及微生态制剂等。容积性泻药主要用于轻度便秘患者,常用药物有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等,容积性泻药潜在不良反应包括腹胀、食管梗阻、结肠梗阻,以及钙和铁吸收不良,因此建议慢性便秘患者在服用容积性泻药的同时应摄入足够水分。渗透性泻药可用于轻、中度便秘患者,药物包括聚乙二醇、不被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以上两药可长期服用而无严重不良反应,适合慢性便秘患者的长期治疗。作为补救措施,刺激性泻药可以短期、间断使用。刺激性泻药作包括比沙可啶、酚酞、蒽醌类药物和蓖麻油等。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利那洛肽)可以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腹痛、便秘等症状,我国批准其用于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高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普芦卡必利)可缩短结肠传输时间,增加患者排便次数,推荐用于常规泻药无法改善便秘症状的患者;氯离子通道活化剂(鲁比前列酮)可以促进肠上皮分泌,增加患者自发排便次数;促动力药对慢传输型便秘有较好的效果。灌肠药和栓剂适用于粪便干结、粪便嵌塞患者临时使用。便秘合并痔者可用复方角菜酸酯制剂。

慢性便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疾病,危险程度虽不及恶性肿瘤,但也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近些年慢性便秘发病率的攀升,敦促我们进一步规范慢性便秘的诊疗行为,避免滥用泻剂等错误行为,除积极调节生活方式外,还需配合药物治疗,共同提高慢性便秘患者的生命质量与幸福指数!


本文来源:消化内科 孟一腾


【收藏此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